平臺“聯合會員”應遵循少而精原則
2020-09-30 09:18:37??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一段時間以來,主打價格優惠、“買一得多”的“聯合會員”在網上遍地開花,成為互聯網企業“拉新”的新玩法,各大平臺紛紛入局加入“團戰”。不同平臺會員以打包形式進行發售,是平臺間打通消費場景,升級用戶體驗的全新嘗試。但各平臺熱衷“聯姻”的背后,也隱藏著新用戶增長乏力、獲客成本升高的焦慮。打包之后,一些平臺會員用不上,部分會員權益“縮水”,引來了不少用戶的吐槽。(9月28日《工人日報》) 對于平臺而言,付費會員屬于優質用戶,亦是平臺的核心資源,輕易不會交給其它平臺。但基于市場競爭的需要,為了獲得更多用戶,平臺紛紛開始合縱連橫,推出“聯合會員”模式“拉新”,彼此共享用戶資源,以期通過優惠價吸粉,實現會員增長。不過,“聯合會員”猶如“大禮包”,看似優惠多、平臺多,但存在會員權益縮水、華而不實、平臺多而無用等問題,令“聯合會員”變成了雞肋。 會員付費已成為許多平臺的盈利模式,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用戶也普遍接受了會員制,平臺的付費會員越來越多,諸如視頻、電商、音樂、學習等付費會員數量龐大,多的已經達到過億,僅會員費一項就能收數十億元。近年來,隨著互聯網人口紅利的消失,平臺會員增速漸緩,“拉新”成本亦大幅上升,部分平臺每增加一個新會員,就要付出高達數百元的營銷推廣費,實在是難以為繼。 顯然,在各大平臺均有“拉新”需求的情況下,采取“聯合會員”模式,不失為一種創舉,可以實現跨平臺共享用戶資源,將單一會員消費場景升級到跨界消費,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給用戶提供會員增值服務。對于用戶而言,開通“聯合會員”意味著一次付費,就能享受到多個平臺的會員服務,其中不乏知名平臺,打包價格更低,感覺很劃算,也容易心動變為行動,認為自己是撿了漏。 可現實并未如宣傳的那么好。“聯合會員”是打性價比牌,往往采取以強帶弱的形式,兩三個大平臺為主,再夾帶幾個中小平臺,形成了抱團取暖的格局。由于各個平臺的功能差異很大,雖然可以互補,但對很多用戶來講,又非必需功能,比如視頻用戶不需要少兒故事會員,則就聊勝于無了。 而且,現在平臺又花樣百出,給付費會員挖了很多“坑”,比如“VIP專屬廣告”“付費提前點播”“專欄付費節目”等,導致付費會員權益大幅縮水,引起很多會員的不滿,社會輿論也多有批評。可見,如果“聯合會員”只是為了“拉新”,以所謂的優惠為噱頭,卻忽視了會員權益,難以提升用戶體驗感的話,終究還是不長久,很多用戶在“嘗鮮”過后就停止續費了。 會員生意并非“一錘子買賣”,平臺不能急功近利、殺雞取卵,要將眼光放遠些,注重維護付費會員權益,提供優質服務和內容,藉此來吸引會員,提高會員的續費率和留存度。在搞“聯合會員”時,也不宜盲目追求平臺數量,搞得太過蕪雜,應遵循少而精的原則,優選關聯度高的平臺,強化平臺會員的黏合度,令“聯合會員”物有所值,性價比得以凸顯,才能更好地吸引用戶。(江德斌)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