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套路多 付尾款須防被“割韭菜”
2021-11-11 10:38:42? 作者: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肖練冰
|
辛辛苦苦做攻略,預付了定金,“雙11”付款日又急匆匆付款,最后卻發現別人第二天隨手下單購買的同店同款商品,比自己費盡心思買的“優惠價”便宜了足足30元。在11月1日凌晨付尾款購買了一款知名品牌運動鞋的大學生林木子就經歷了這么一遭。(11月9日 北京晚報) “同樣是在某品牌旗艦店,我買的美容儀只送了3支凝膠,朋友同一天買的就送了4支,少一支凝膠,相當于虧了88元啊。”消費者李女士抱怨,造成她和朋友實際購買價格不同的原因,僅僅因為朋友是從旗艦店進入商家直播間后點擊購買,而自己是從旗艦店主頁直接點擊鏈接購買的??头藛T回復:“只有直播間購買才有這個額外優惠贈品,您這個情況是沒有辦法退差價的,也沒有辦法補發贈品?!蓖帜咀右粯樱弧案盍司虏恕?。 在不少人眼中,“雙11”促銷優惠力度大,是不少商品一年一度最佳的“拔草”時機。然而,也有不少消費者發現,“雙11”其實并非實打實的價格洼地。 在各種復雜“玩法”的迷霧之下,消費者經常會一不留神,與最優價格失之交臂。一旦你的購買方式沒有做到“最優解”,同一店鋪、同一時間、同一件商品,你買到手的價格就可能比別人更貴。 時下,打著大促旗號的“雙11”,價格永遠是消費者最關心的話題。巨惠特賣、全年最低、限時搶購、爆款秒殺、跨店滿減……在線上線下籠罩的宣傳大戰中,不少消費者迷迷糊糊抱定了“買到就是賺到”的心理。然而,人們發現,多年前的“雙11”,吸引著眾多消費者的簡單清晰、直截了當的“全場五折”,現如今早已不復存在。今年的“雙11”,不僅過去已經存在的促銷套路還在重演,而且在直播電商、小樣經濟等風口推動下又出現了新的套路。 據了解,為了給直播間吸引人氣,不少商家都設置了“直播間特供”的隱藏優惠券,并且不會主動提醒非直播間的消費者。如果消費者沒有與客服交流時多打聽一下可能的優惠渠道,就很可能會錯失“隱藏”的優惠。 中消協日前發布的信息稱,多年的價格監測和消費者投訴顯示,一些商家“雙11”促銷價格未必真實惠,有的商家使用的是“先漲后降”的套路,有的商家設置各種花式“買贈”,實際到手價格與平時并無差別,甚至還可能會是全年最貴。在互聯網投訴平臺“黑貓投訴”上,引發林木子抱怨的這家運動品牌也引來眾多消費者的口誅筆伐。人們指責,該商家在預售付完尾款后的第二天就發放“滿2000減900元”的大額優惠券,比此前“滿2000減700元”的優惠力度大了足足200元。有消費者犀利點評:“這就是割韭菜,割完預售的,再割一波沒趕上預售的?!笨刹皇敲矗?/span> 除此,還有優惠不夠小樣湊、“手慢無”制造緊張、促銷短信“不消停”等“促銷套路”,消費者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套”。 人們注意到,不論在哪個平臺的直播間,盡管鏡頭前的主播通常只有一到兩人,但直播間的諸多工作人員都會從鏡頭外傳來源源不斷的應和聲,為直播間造勢。上鏈接后全體大喊“3、2、1倒計時”、強調是“限時秒殺”、“還剩最后××單”……增加心理緊迫感的話術層出不窮,讓消費者沒有思考空間,沖動下單。 有專家分析,這些刺激消費者沖動消費的行為背后,大多都是利用了“信息不對稱”理論。經過了幾年“雙11”刺激后,已經有不少精明的消費者意識到,如今“雙11”的商家折扣并沒有比傳統的促銷優惠更明顯的吸引力。然而,不少商家仍在利用信息不對稱優勢,變相包裝價格,用先提價再打折等方式給消費者形成一種心理上的誤導。 據報道,“雙11”前夕,工信部通信管理局曾召開行政指導會,要求電商平臺立即全面自查自糾零售、金融等相關產品的短信營銷行為,不得未經消費者同意或請求擅自發送營銷短信。然而,消費者們近日收到的電商短信騷擾卻毫無消停之勢。 對這些促銷套路有關職能部門要強化監管、依法嚴厲打擊;消費者要提高警惕,嚴防出了“舊”套入“新”套、吃虧上當。(周志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