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中國節?冬至】負重逆行勇擔當 聚力抗疫踐初心 致全區廣大醫務工作者一封信
2022-12-22 13:23:24? 作者: 來源: 責任編輯:
|
今天是冬至,每年公歷的最后一個節氣。俗話說,冬至大如年,這一天,中國人都要吃水餃、吃湯圓,南北甜咸各有不同,但一般都是包餡的,既好吃,又祛寒。古時候,人們認為包餡的食物象征著混沌未破,我們一口將它咬破,預示著一陽初生、萬物更新。 關于冬至的餃子,相傳是東漢末年的醫圣張仲景發明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 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常舍藥救人,深得百姓愛戴。他在告老還鄉的途中,看見很多窮苦的百姓耳朵都凍壞了,便叫來弟子在空地上搭起醫棚,向百姓們舍藥。藥名“祛寒嬌耳湯”,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藥材一起放進鍋里熬煮,撈出來切碎以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狀。人們吃完“嬌耳”,喝下祛寒湯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在兵荒馬亂的東漢末年,張仲景并非獨善其身,而是心系蒼生,維護百姓安康。他潛心鉆研醫理,確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撰寫了傳世巨作《傷寒雜病論》。1800多年過去了,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里仍記掛著這位醫圣的恩情。 今年冬天,我們在抵御嚴寒的同時,也在同心協力地抵御“奧密克戎”的困擾。就在我們的身邊,無數醫務工作者仍然堅守崗位;制藥企業不分晝夜地擴大生產保障藥品供給;社區、街道、鄉村的廣大干部和志愿者竭盡全力地為患病的老人小孩而奔走;各地陸續出臺了因地制宜的便民措施,紓解醫療壓力;更不用說那些守望相助的鄰里和朋友...... 在寒冷的冬至,人間的溫暖就像太陽。黑夜雖長,從此漸去;白晝雖短,由此漸長。這個冬天總會過去,我們靜待春暖花開。 全區廣大醫務工作者: 你們辛苦了! 2020年以來,我們經受了有史以來風險最大、壓力最大、難度最大、規模最大的嚴峻考驗,廣大醫務工作者積極響應區委、區政府的號召,主動作為、盡銳出戰,用信念和行動踐行初心使命,用拼搏和汗水守護人民安康,用醫者仁心生動詮釋了“天使”和“英雄”。你們舍小家、顧大家,義無反顧投身疫情防控主戰場,一戰就是三年,始終初心不改。在此,延平區衛生健康局黨組向全區長期以來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廣大醫務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回望三年來路,你們為了全區的衛生健康事業,為了筑牢醫療安全防線,守護生命安全,在服務對象與患者間奔波忙碌,核酸采樣,你們頂酷暑冒嚴寒、不分晝夜;樣本檢測,你們秉燭達旦、爭分奪秒;追陽斷鏈,你們挑燈夜戰、分秒必爭;流調溯源,你們抽絲剝繭、廢寢忘食;隔離轉運,你們精準調度、暖心服務;醫療救治,你們奔忙穿梭、傾情守護;疫苗接種,你們全力以赴、為民服務;各項支援任務,在他鄉緊急馳援,在核酸檢測點晝夜駐守,在方艙醫院參與醫療救治,你們義無反顧投入到一輪又一輪的戰疫;留守工作崗位,你們勇挑重擔、連續超負荷工作。道不盡所有艱難困苦,道不盡所有的暖心故事和美麗風景,而正是因為有你們在,我們挺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這三年的心酸苦累,這三年的汗滴淚水,至今仍然難以劃上圓滿的句號。但那些付出與值得,那些感動與精神也都將繼續激勵我們前行奔曙光,攜手迎朝陽。 你們承受著巨大的身體和心理壓力,不敢有一時一刻松懈,正是你們的堅守,才有我們的歲月靜好。再次感謝你們三年來的守望相助、無私奉獻! 當前,防控形勢出現了新的變化,我區有限的醫療資源正面臨新的更加嚴峻的挑戰。大戰大考、迫在眉睫,決戰決勝、刻不容緩。你們身處抗疫的主陣地、主戰場,更是全區戰“疫”的主心骨、定心針。在這非常時刻,希望全區醫務工作者以不變應萬變,不變我們的初心使命,不變我們的醫德醫風,不變我們的責任擔當,不變我們的敬業奉獻,永遠在人民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挺身而出!在疫情高發期您或家人可能已經成為“小陽人”,一定要注意休息治療,照顧好自已及家人,望能早日康復!非常時期倡導無癥狀感染者或輕癥患者及時返回工作崗位,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盡早投入工作。 希望全區醫務工作者隨機應變,應變病例突然增加的新趨勢,應變醫療資源緊缺的新問題,應變轉診困難、獨自作戰的新要求,應變眾多特殊患者心理準備不充分導致的新情況。希望全區醫務工作者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積極主動科普疫情防護知識,引導親人朋友、人民群眾正確做好自我防護和健康監測,維護好醫療秩序,守護好人民健康。希望全區醫務工作者勞逸結合,你們的安康是我們的牽掛和期盼,請在繁忙工作的同時,注意自我防護、做好健康監測,只有保證我們每個人的“小平安”,才能匯聚成全區的“大平安”。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我們堅信,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區上下同心同德、同舟共濟,尤其是廣大醫務工作者義無反顧、英勇作戰,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贏得疫情防控攻堅戰的最終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