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千萬工程”經驗|延平:念好“土”字經,富硒稻種出田野新希望
2023-07-14 08:48:16? 作者: 來源:閩北日報 責任編輯:
|
7月13日,全省深入學習“千萬工程”經驗、建設福建美麗鄉村現場推進會在南平召開,今日起閩北日報推出四個專題版,圍繞我市“念好‘土’字經”“打好‘特’字牌”“唱好‘產’字歌”“黨建強保障”四個方面進行報道,延平區推廣富硒水稻和延平區赤門鄉聯村黨建做法列入市里的專題報道。 # 核心提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地推動產業振興,要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作為福建的農業大市,南平始終牢記囑托,在當好福建糧倉、為全省糧食安全作貢獻的同時,把“土特產”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做好“土特產”文章,根在水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產一方物,每一片水土都有自己獨特的物產。做好“土特產”文章,根在文化。土特產的發展史,既是一部作物生產史,也是一部鄉土文化史,喚起的是鄉愁,濃縮的是鄉思。 立足資源稟賦,扎根鄉土文化,南平著力念好“土”字經,從找準比較優勢入手,加強整體規劃,合理布局開發,做好轉化文章。市級層面重點打造旅游、茶、竹、水、肉雞等“五個一”生態優勢產業,縣(市、區)因地制宜謀劃發展一瓶酒(建甌酒業)、一粒米(浦城大米)、一朵菇(順昌海鮮菇)、一杯奶(延平乳業)等各具特色的農業主導產業,已建成武夷巖茶、建甌筍竹2個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浦城大米等16個省級以上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延平:富硒稻種出田野新希望 小暑時節,延平區王臺鎮坋垱村一個山坳里,種糧大戶李安元的單季富硒稻已進入孕穗期,郁郁蔥蔥,長勢喜人。 科技特派員宗芳用手機視頻連線,指導李安元:“老李,現在要噴施第一次富硒肥了。一畝地使用半瓶富硒肥,按照每瓶1:500的比例兌水稀釋,均勻噴施于水稻葉面,以葉面不滴落水為準。最好是選擇晴朗無風的天氣,早上噴施或者傍晚用無人機噴施。” 去年,坋垱村與福豐稻谷專業合作社簽訂300多畝優質富硒稻種植產業鏈示范推廣合同。 種植富硒稻,對于李安元等農戶來說是件新鮮事。“富硒稻對生長環境、地力把控方面都有著更高的需求,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達到富硒稻的標準、質量,價格才能有保證。”李安元坦言,從種植到收割,需要按照統一規范、標準來做,還好有科技特派員團隊的幫助,他們經常前來對富硒稻種植和管理進行指導。 李安元所說的科技特派員團隊,是指在延平區委推動下,由南平市糧油質量監測站技術負責人宗芳等6名省級科技特派員組建成立的“延平區優質稻谷技術開發科特派組團”對接福豐稻谷專業合作社,專門負責優質富硒稻種植示范推廣。 “硒在水稻生長期間通過‘土壤—水稻根系—水稻莖葉—稻谷’遷移轉運規律,被植株轉化為人體可直接吸收的有機硒元素,將硒富集到稻谷籽粒中,從而生產出營養價值豐富的富硒米。”宗芳介紹,從2018年起,團隊通過3年多努力,攻克了閩北地區富硒稻種植的技術難題,“經檢測,這種稻米硒含量平均每公斤可達0.2毫克。團隊幫助合作社成功申報省科技廳補助項目《優質富硒稻種植產業鏈示范推廣》,擁有富硒稻種植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 福豐稻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彩宜告訴筆者,目前合作社在延平推廣種植2000余畝,年生產富硒稻穩定在80萬公斤。合作社還注冊了“億品健”“閩北山泉”等富硒大米商標,加強產品檢測,保證產品質量。 截至目前,在科特派團隊的有效幫扶下,福豐稻谷專業合作社已在南山、王臺、塔前等鄉鎮推廣種植富硒稻面積2300多畝,帶動近800戶農戶種好糧、多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