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特色產業“唱主角” 和美鄉村入畫來
2024-03-25 09:08:10? 作者: 來源:中國改革報看福建 責任編輯:肖練冰
|
春暖花開詩意濃,和美鄉村入畫來。“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被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如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引導各地結合本地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實際,大力培育“一瓶奶(乳業)、一朵花(百合花)、一根竹(竹產業)、一片葉(茶產業)、一江水(閩江流域生態保護和鄉村文旅開發)”的“五個一”特色產業,開發農業產業新功能和農村生態新價值,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和廣大消費者認可的鄉村特色產業,推動鄉村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以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為模式的可持續發展鄉村產業振興道路。2023年,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0.9億元,同比增長5.5%,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1個百分點。 因地制宜打造示范項目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去年底,延平區發起、福建省主導制定的《科技特派員服務規范》國家標準正式發布實施;今年初,延平區申報的溪后村百合產業發展和斜溪村綠色發展兩個案例獲評全國鄉村振興優秀案例。 從王臺鎮溪后村的“綠色金庫”三產融合,到爐下鎮斜溪村的“爐下之問”生態轉型,延平區以鄉村建設“一帶三沿”(環帶199個村和沿高鐵高速、沿國省干線、沿主要河流的重點鄉村)為重點,串點連線,因地制宜打造鄉村振興精品線路,將其作為全域鄉村振興的切入點、著力點和突破點。目前,延平區正結合總投資2.5億元的93個鄉村振興試點示范項目,連片打造“爐下之問”生態轉型等6條鄉村振興示范帶。 在和美鄉村建設中,延平區圍繞奶業、百合花、蔬菜三大特色產業,力促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對全區13萬畝蔬菜瓜果、14個規模化牧場、8500畝百合花等進行大起底,繪制“資源分布地圖”。 發展高速公路“道口經濟”。建設總投資2.1億元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5個蔬菜產業綜合體,推動產業鏈從新鮮蔬菜生產向初加工制品、預制菜方向延伸,成功入選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蔬菜)基地,建成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9450畝。 實施“奶業強縣”戰略。全面推進牧場標準化建設和規范化飼養管理,全區奶牛存欄突破兩萬頭、牛奶產量12萬噸、產值突破20億元,作為全省唯一縣級代表在第十四屆中國奶業大會上作典型發言。 集中打造王臺“百合小鎮”。實施總投資6億元的百合花種業振興項目,“延平百合”獲評“2023年度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年度案例”,品牌價值位居福建第一、全國前三。 著力補齊鄉村建設短板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釋放出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信號。延平區從增強鄉村規劃引領效能、提升鄉村建設水平入手,扎實推進鄉村振興“七個一”工程,全力建設一批農業農村重大項目。 率先推動“1+1”輻射村、“315”工程示范村管線序化、道路平整美化,村級快遞網點基本實現全覆蓋;由近及遠分三期推進“一帶三沿”重點村充電樁建設,第一階段計劃建設260臺。 在全市率先推進孝老公寓項目,5處“幸福里”社區正式揭牌啟用,首批30名農村老人已入住體驗;“4+N”全民健康網格服務體系有力推進,組建317個服務團隊,配備專兼職醫保服務人員344名,家庭醫生簽約30余萬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增長28.7%。 建立區域農產品集配中心5個,冷藏保鮮設施貯藏能力達2060噸,年運轉能力達5萬噸,年銷售收入4億元;新培育1家省級以上基層示范社,改造兩家薄弱基層社,率先在人口基數較大、農業基礎較好的西芹、大橫等鄉鎮建設惠農綜合服務中心。 加快城域網絡建設和5G建設布局,農村互聯網建設覆蓋率達99.7%,5G基站建設覆蓋率達97%…… 用行動補齊短板,以實績贏得民心。目前,延平區正有序推進農村道路、危橋等基礎設施提升改造,集中力量解決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民生實事,著力補齊鄉村建設短板。 共建共治共享美麗鄉村 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延平區堅持以人為本,持續深化“五大行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美麗鄉村。 拓寬產業發展路徑。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政治責任,深化“黨建體檢”結果運用,對245個行政村的資產資源、產業項目、特色產品等進行全面盤點,推動閑散、低效資源合理利用,帶動村財增收490余萬元;在南平市率先打造鄉村振興大數據平臺,大力推廣“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年收入20萬元以上的村從53%提升至80%。 深化村居環境提升。健全24個傳統村落和現存82棟歷史建筑綜合保護利用機制,大力整治違反建設規劃許可、影響村莊整體風貌、造成安全隱患的違法違規建設,完成“裸房”整治450棟、改新建戶廁283戶。 推進鄉風文明治理。深入挖掘延平“四賢文化”、鄭成功文化、閩越崇蛇文化、夏道“三月三”民俗等優秀傳統文化,積極策劃鄭成功誕辰400周年等文化活動;結合文明實踐站“定單+點單”機制,開展各類實踐活動1.6萬余場次,農村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進一步豐富。 加大人才引培力度。開展農民技術需求調研,培養一批熟悉本地情況、心系農業農村、具備實用專業技能的“土專家”“田秀才”;成立科技特派員服務組團10個,組建首支鄉村振興服務隊,10名隊員“出征”駐點重點村;梳理發展性項目1225個,引進大學生、鄉賢能人、在外農民工等476人返鄉創業。 增強基礎治理能效。深化“1+N”訴源治理體系,發揮1298名網格調解員作用,將大量矛盾糾紛化解在鎮村,推動訴源治理取得“兩升兩降”顯著成效;成功化解糾紛率同比上升91.8%,帶動法院訴訟案件下降11%,得到省領導充分肯定。 從“千萬工程”出發,繪就和美鄉村新圖景。如今,延平區正全面挖掘“土”資源、持續放大“特”優勢、著力提升“產”效益,因地制宜做足“土特產”文章,走好具有延平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丁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