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交通運輸局:強化部門融合 構建大交通安全管理新格局
2025-04-11 08:45:51? 作者: 來源:區交通運輸局 責任編輯:肖練冰
|
近年來,延平區交通運輸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交通強國的重要論述,圍繞區委、區政府相關工作部署,積極與高速、交警等部門實現交通資源深度融合與高效利用,通過全域覆蓋、全線支撐、全程運轉的“三全”安全管理模式,打造交通運輸區域一體化執法協作樣板,推進交通安全新質戰斗力建設,全面提高事故預防工作水平和成效,推動延平區入選全省鄉鎮(街道)片區聯合執法試點。 全域覆蓋 “大調度”構建指揮管控新體系 一是一支隊伍執法。延平區交通運輸局加強與南平市高速交警一大隊、交警延平大隊、南平市高速執法支隊一大隊、南平市高速延平中心、延平區運輸執法大隊等六個部門力量協作,將多個條線執法人員建成“一支隊伍”,找準“一個口子執法”改革方向,建立“平臺共建、資源共享、信息共通、隱患共治、違法共處、宣傳共融”的工作機制,明確14項工作措施、6個成員單位工作職責。配強法律專家庫資源,通過定期“法律體檢”,開展全員學法活動,以“預防違法、服務發展”為核心,建立推行指導性案例制度,聚力打造一專多能的專業化執法隊伍。 二是一套標準規范。聚焦執法規范化建設的制度性短板與裁量權濫用風險,實施“清單統管、標準量化、動態迭代、柔性糾錯”規范管理模式,打造“1+3+N”標準化執法框架(即1張全域執法清單、3類核心規范文件、N項動態配套機制),將多個領域執法事項納入“一張清單”,明確“必須為”與“不可為”的邊界,發布實施行政處罰《程序規范》《文書規范》《人員規范》等3類規范文件,動態更新行政處罰標準,推行“首違警告”“無過錯不罰”,實現執法行為“前端可預期、中端可追溯、末端可糾偏”。 三是一套程序辦案。制定執法標準配套規范流程,將多個執法流程搬到“一個應用”,對涉企案件實行“先評估后執法”,厘清“一個案件、一支隊伍、一抓到底”的“一竿子”辦結程序,主張“一事不再罰”,確保綜合執法“一碗水端平”。建立“數字+執法”應用系統,“一案一檔”跟蹤承辦案件,實現“案源全流程處理、程序全流程規范、執法全過程記錄”閉環管理機制,制定案件質量評議規則,定期對案件進行統一集中評議,確定案件質量等次,作為干部評先評優、提拔任用等重要依據。 全線支撐 “大聯動”完善綜合執法新模式 一是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創新構建“網格化+數據鏈”信息聯動體系,依據行政區劃和道路里程情況,劃分4個管理網格并配備專職網格員,同步推行“路長制”,由鄉鎮分管領導任路長,實現“網格定界、路長定責”。聯動社區、企業、學校等群體組建多元信息員網絡,明確4大類56項隱患通報清單;整合公安、交通、應急、氣象等4部門的系統數據,打造智能預警平臺,實時生成四色風險圖譜并推送處置指令,實現從碎片管理向全域智控的跨越升級。 二是建立聯勤聯動機制。建立“一網統管”智慧應急聯勤體系,打造“統一接警、智能派單、閉環處置”全流程平臺,集成多部門數據資源,嵌入視頻巡檢、車輛特征識別等智能模塊,對重點區域、路段、車輛、駕駛人實施“四色預警”動態管控;采取“高地聯動+非現場執法”模式,推行“違法線索智能推送—執法單元精準響應”機制,靶向打擊超限超載、非法營運及酒駕超速等12類易肇事違法。機制運行以來,路面見警率和管事率分別提高12%、13%,重點違法查處量同比上升9%,重大交通事故下降20%。 三是建立動態清零機制。按照“聯合排查、方案會商、分責治理、共同驗收”的原則,堅持定期和不定期開展重大事故隱患專項排查整治行動,建立問題臺賬,實行“查、改、督、銷”問題閉環整改機制,以“兩客一危一貨一面”企業為管理重點,采取聯合檢查、溯源倒查等方式,加強對源頭企業、重點車輛和駕駛人風險隱患的實時動態監測。并建立隱患整改分級分類管理機制,依照“清單管理、掛賬銷號、閉環管控”推動隱患整改。機制運行以來,一般隱患立行立改率達95%,重大隱患掛牌督辦整改率實現100%。 全程運轉 “大提升”構建安全生產新格局 一是前端宣傳“防患未然”。結合交通安全宣傳“七進”和逢八交通安全“集中宣傳日”等活動,打造“線上+線下”宣傳矩陣,開展全方位、高頻次、多形式宣傳。線上創新打造“線上宣講課堂”,實景拍攝《蜀黍小課堂》宣傳片,深入開展交通安全宣教活動,并及時發布典型案件信息,起到“宣傳一次、教育一片、治理一面”的良好效果。線下通過打造“平安歸來 小小交通安全宣講員”特色品牌,培養一批交通安全小教員,聚焦“人、車、路、企”四要素,推動城市標志、標線等“交通語言”升級改造,迅速擴大宣傳覆蓋面。 二是中端監管“精準把脈”。從“路面”到“源頭”,對“同一行業、同一區域、同一對象”推行“綜合查一次”聯合執法機制,建立分類監管和分級處置機制,制定涵蓋3大類的“綜合查一次”檢查清單,并根據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特殊企業增值“個性化清單式”。通過“體檢式”監管為企業“把脈”,精準捕捉“體檢報告”中的“不良指標”,推動傳統的守點式、經驗式執法模式轉向“派單制”執法模式,解決重復執法、多頭執法問題,實現檢查成本最低化、市場干擾最小化、監管效能最大化。 三是末端服務“靶向施策”。探索“聯合會診”模式,精準鎖定路面安全隱患治理的病灶根源,通過“查缺補漏”“缺啥補啥”,集中力量攻克地質災害、道路交安設施不足等“關鍵少數”問題。并推行營運企業源頭隱患治理,“輕微免責、重違嚴罰、過罰相當”的執法方式,結合包容審慎監管模式,對輕微違法行為建立容錯機制,運用說服教育、警示告誡、指導約談、信用修復等監管方式,形成“預防—整治—鞏固”閉環治理體系,以點帶面推動整體服務質效的大幅提升。機制運行以來,事件平均處置時間較以往壓縮20%以上,“兩客一危”、重載(半掛)車輛違規率違規率下降30%,企業滿意率高達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