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筆談】游定夫書院
2025-07-21 09:34:51? 作者: 來源:文明南平 責任編輯:肖練冰
|
游定夫書院 游定夫書院,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城東28公里的南山鎮(zhèn)鳳池村,比鄰南平游定夫(祠)紀念館(省重點文保單位)。 始創(chuàng)于延祐四年(1317年),由北宋理學家游酢的九世孫游以仁,仿照游酢故里建陽長坪的豸山書院興建(也稱豸山書院)。 游定夫書院,是閩北地區(qū)為數(shù)不多保存完好的古書院之一。這座書院與流傳千古的“程門立雪”的典故一樣根植在閩北的大地上。 游定夫書院主祀游酢。游酢被稱為“閩學鼻祖”“道南儒宗”。朱子贊游酢:“清德重望,皎如日星,流風余韻,可以師世范俗。”宋理宗皇帝贊:“偉哉圣道,光載南傳。允矣君子,德業(yè)精專。春光融融,秋月娟娟。泰山之峻,河海之淵。先生風教,麗日中天。四方其訓,朕有賴焉”。 清乾隆八年游酢從祀孔廟。曠世感召,教思無窮。 元祐八年(1093),游酢已居太學博士,仍好學不輟,寒冬季節(jié),游酢偕同好友楊時,前往洛陽求教于程頤(程顥1085年去世,程頤是程顥弟弟),那一天,大雪紛飛,正值程頤瞑目養(yǎng)神,不敢驚動,兩人候在門外,等程頤察覺時,門外已雪深盈尺,這就是成語“程門立雪”的由來。 書院明、清兩代進行三次重修。其中,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延平知府沈鎜等改擴建于本村西洋僧廬舊址,落成時,同知曾子欽撰有《游定夫書院記》;清嘉慶元年(1796年),游昌莘獨資修建;咸豐年間(1851~1861年)重修后,歷經(jīng)150多年的風雨滄桑,僅存破舊的大堂和遺址;1993年,鳳池村游氏后裔在各級黨委政府、四海賢達以及各地游氏后裔大力支持和慷慨解囊下,歷時五載(1999年書院修復落成),終于得以全面修復,1994年9月被南平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書院占地面積2170平方米,建筑面積1093平方米,平面呈“金”字,修復后的游定夫書院比原貌更加雄偉壯觀。主體建筑為穿頭括梁式結(jié)構,建筑物由門廳(正宗堂)、庭院、中堂(道南堂)和大堂(立雪堂)組成,整體風格古樸,結(jié)構完整,規(guī)模宏大,造形美觀,雕工精美,建筑工藝精湛。書院內(nèi)保存有包括南宋淳熙年間的石刻等文化遺存,其中保存的元、明、清、民國各代碑刻、牌匾、繪畫等文物,均有重要史料和藝術價值以及各級領導,全國、省書協(xié)著名書法家的題詞、楹聯(lián)等名人名家眾多墨寶,展室近20間。 書院的第四次修復完成,為傳承和弘揚“程門立雪”尊師重教精神提供了主陣地,有力地促進了社會尊師重教風尚的形成;書院的修復展示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雄風,再次掀起了社會辦學興學的熱潮。 中央社科院哲學研究所曾組織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及導師、多地專家學者多次到書院參觀學習考察撰寫論文、多地中小學生到書院學習參觀并開展研學活動等。 游定夫書院還是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遺存、延平孝廉文化教育基地、公民終身教育實驗基地、福建省林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孵化基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