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具有延平特色的區域協調、城鄉融合、共同富裕新路
2025-07-28 09:15:25? 作者: 來源:閩北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
“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上作出示范”,是習近平總書記2024年在福建考察時明確提出的四個方面重要要求之一。省委、市委緊扣這一主題,相繼召開全會作出部署,為我們做好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延平區要立足更高政治站位,強化使命擔當,堅決扛起貫徹落實的重大責任。 抓貫徹落實,必須牢記囑托、奮勇爭先。牢記囑托,就是要在領會精神實質上下功夫,深刻把握山與海、城與鄉、發展與保護、發展與民生“四個關系”,做到全域整體、全面協調、全民共享“三個示范”。區委第一時間召開常委會(擴大)會議,常委班子帶頭學習貫徹省委、市委全會精神,依托“閩北講習班”“吃茶話事”“夜話經濟”等載體,開展宣傳培訓140場,迅速興起學習熱潮。召開區委全會,明確抓貫徹落實的6個方面20條措施。堅持以省委“三爭”行動、市委“五增”重點為導向,對標市委“八重”要求,列出“周安排、月計劃”,做到人人肩上有目標,任務清單化、清單具體化。深入開展“深學廖俊波,‘三爭’作表率”實踐活動,組織鄉鎮(街道)、區直部門負責同志到三明、福州等地考察學習,激勵比學趕超。延平區河湖管護案例入選全省深化拓展“三爭”行動典型選樹案例,河湖長制工作獲省級正向激勵,作為全省唯一縣(市、區)代表南平在全省會議上作典型經驗交流;閩臺鄉建鄉創案例作為全市唯一案例入選福建省《村鎮建設可復制經驗清單》。 抓貫徹落實,必須扎實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一是堅持“市區一體”協調發展,緊扣市委確定的“高地、先鋒、品牌、樣板、標桿、典范”六大目標,錨定“市域經濟中心”定位,持續抓好縣域重點產業鏈。上半年,竹產業、物聯網電池產業分別增長16.1%、27%,朝著中國物聯網電池之都、百億林產工業集群目標穩步邁進。二是堅持“兩區”融合協調發展,發揮“1+1>2”的聚合效應,與南平工業園區同心同向發力。依托國家碳計量中心(福建),推進“零碳城市”“零碳園區”“零碳社區”等試點示范項目,在“雙碳”實踐上走前頭、做示范;我區引進的勇鋒新材料、華農恒青等項目持續為港區提供穩定貨源,1—6月,港口貨運量34.4萬噸、增長253%,帶動企業物流成本降低10%;無人機試飛基地、飛手培訓學校正式落地,探索巡山、巡林、巡河、竹木下山等應用實踐,打造無人機應用場景先行示范區。三是堅持山海協作協調發展,發揮延平作為南平“南大門”、對接福州都市圈“橋頭堡”的區位優勢,按照“生態環境共治、交通互聯互通、產業聯動協作”的思路,念好新時代“山海經”。牽頭閩侯、閩清、古田、尤溪等縣探索閩江生態保護新機制;圍繞大武夷閩江“水上環帶”,推動環閩江縣(區)客源互送;深化與閩侯的山海協作幫扶,共建“飛地經濟”,開展“一朵花”“一瓶奶”等產學研合作。 抓貫徹落實,必須全面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一是推動基礎設施共建,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先功能后景觀、先民生后提升”原則,在廣泛征集群眾“微心愿”的基礎上,啟動新一輪民生補短板“百個項目”,污水收集率從換屆前的29.7%、4.49%分別提升到71.8%、69.1%,朝著“十四五”75%的目標奮進。加快推進總投資12.8億元的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讓農村群眾喝上城市的優質水。二是推動公共服務共享,聚焦教育、醫療、“一老一小”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大力實施一批為民辦實事項目,不算小賬算大賬、不看短期看長遠。立足“4+N”全民健康醫防融合網格化服務,以延平新城醫院為試點,打造全省第2家“醫療+康養+養老+教育”綜合體。扎實做好鄉鎮“幸福里”社區“四不離”互助養老模式,重點在“租+售”上下功夫,積極盤活耕地、林地、宅基地等閑置資源,解決邊遠鄉村空心化問題。著眼人口老齡化、少子化新階段特征,推進“托育中心+月子中心”項目,今年底建成投用,解決群眾“煩心事”。三是推動城鄉產業共融,做優做強“一朵花、一瓶奶、一根竹、一片葉、一江水”延平“五個一”特色產業,把聯農帶農的產業幫扶作為重中之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四是推動基層基礎共治,在上半年全區信訪總量下降25.54%的基礎上,進一步依托“吃茶話事”等載體,落實“一中心一平臺一隊伍一載體”基層治理機制,筑牢安全底板。 抓貫徹落實,必須因地制宜探索共富路徑。延平區鎮、村點多面廣盤子大,城鎮化率達74.5%,鄉村產業弱、人口少、留不住人的現象比較突出。區委專題研究出臺《延平區加快高質量發展探索共同富裕實踐路徑的實施方案(2025—2030年)》,按照思想共富、產業共富、生態共富、城鄉共富、治理共富“五個共富”路徑系統推進。特別是牢記“將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著力培育富民產業。比如,發揮“一朵花”優勢,明確“一基因庫、兩中心、三基地”發展思路,成立百合集團、百合產業聯盟,對接引進國家花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云南省農科院等“大院大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延平1號”百合分批次在新疆、云南、羅源和建甌、順昌等地推廣種植。“花稻輪作”畝均收入6.7萬元,比單純種植水稻增值33倍,既解決土地撂荒問題,更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又如,發揮“一根竹”優勢,開展“黨建體檢”,系統編制全區62萬畝竹林“一張圖”,針對元力、熊寶等龍頭企業原料供應不足等痛點問題,按照“村企共建、聯農帶農”思路,策劃實施總投資1.8億元的竹木共富小微園,向上爭取專項債資金8800萬元,通過“國企+鏈主龍頭+鄉村振興公司+農戶”利益聯結模式,將“一根竹”吃干榨盡,把改革紅利、經濟紅利更多地留給林農,以產業發展帶動共同富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