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福建計劃這樣做
2025-08-06 09:26:58? 作者: 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
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 關于全方位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實施意見 (2025年6月6日) 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全方位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健全就業促進協調聯動機制 (一)落實就業優先導向。把高質量充分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先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促進財政、投資、消費、產業、價格、區域、就業等政策協調聯動、同向發力。各地要根據就業狀況和就業工作目標,在財政預算中安排就業專項資金用于促進就業工作,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促進充分就業、提高就業質量,確保就業形勢保持穩定。 (二)建立就業影響評估制度。建立健全部門聯合評估監測工作機制,在招商引資、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項目確定、重大生產力布局時,要同步評估崗位創造能力、帶動就業能力及可能引發的崗位減少、規模性失業風險,定期歸集崗位創造情況,合理引導就業流向,做好人力資源儲備,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 (三)健全產業就業協同制度。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上下游協同、大中小企業融通的千億產業集群及特色產業鏈。發揮“鏈主”企業帶動就業作用,鼓勵中小微企業圍繞“鏈主”企業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建立產業就業共同體,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穩定產業鏈就業規模。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和穩定就業。培育建設一批高就業密度、高就業容量、高就業質量的產業(鏈)、園區,在財政資金、政府性投資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實施鄉村振興“十大行動”,培育壯大農業特色產業,增強農業就業吸引力。實施服務業擴容提質促就業專項行動,擴大第三產業就業容量。實施一次性穩就業獎補政策,支持重點企業穩崗擴崗。 (四)培育就業新動能。深入實施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吸納就業主渠道作用。支持平臺經濟健康發展,統籌好新技術應用和崗位轉換,拓展就業新空間,培育新的職業序列,擴大新經濟、新業態就業容量。實施應對人口老齡化工程,促進醫養康養深度融合,推進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催生更多就業崗位。 (五)促進區域間就業均衡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有效發揮縣域產業鏈發展支撐就業作用,以工補農推動鄉村振興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加強山海招商對接和勞務協作,探索建立“飛地園區”就業互補機制,促進資源向腹地延伸、向革命老區傾斜。支持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和企業,對就業示范效應好的經營主體,同等條件下優先保障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優先提供用工支持服務。深入實施以工代賑,帶動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 二、推動化解結構性就業矛盾 (六)建立人力資源需求預測機制。統籌抓好教育、培訓和就業,聚焦我省產業集群、縣域重點產業鏈,開展就業崗位和薪酬調查,繪制福建產業就業地圖,常態化發布急需緊缺職業、未來產業就業需求目錄,增強人力資源開發的前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七)強化教育就業協同。分級分類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綜合評價,強化評價結果使用,提升工作質量。加強就業與招生、培養聯動,適時公布專業需求情況,優化招生計劃分配方式。支持省屬、市屬高校增設我省主導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和民生急需等領域的專業。實施畢業去向落實率紅黃牌提示制度,對就業質量不高的專業給予紅黃牌提示,調減或停止招生。 (八)推進技工教育高質量特色發展。加大技工院校基礎建設投入,積極爭取使用超長期國債,支持符合條件的項目申報地方政府專項債。加強技工教育聯盟建設,培育建設一批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組建海峽兩岸職業技能教育聯盟,支持臺灣優勢特色產業企業與省內技工院校合作辦學。 (九)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實施技能福建行動和“匠心技能”教育實訓提升工程,建設技能人才實名制信息系統,實施終身培訓跟蹤管理。健全以市場化培訓為主導、行業企業自主培訓為主體的職業技能培訓供給體系,力爭每個設區市(含平潭綜合實驗區)有公共實訓平臺,每個縣(市、區)有公共實訓基地,實現人人、處處、時時可接受職業培訓。指導企業按規定足額提取和使用職工教育經費,保證60%以上的經費用于一線職工教育培訓,允許用于企業建立職業學校(含技工院校)。(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十)拓寬技能人才發展通道。健全多元化技能人才評價體系,落實技工院校畢業生按規定享受就業創業、參軍入伍、職稱評審等相關政策,引導企業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以世界技能大賽和全國技能大賽為引領,構建省級、市級競賽為主體,企業崗位練兵和技能比武為基礎的職業技能競賽體系,健全獎勵機制。 (十一)加強就業觀念教育引導。推動在普通高中階段開展職業啟蒙、職業認知、職業體驗,推動將職業生涯教育與就業指導課程作為公共必修課程納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推動就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專業教育深度融合,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成才觀、職業觀、就業觀。鼓勵畢業生進廠房、進車間、進園區、進縣鄉,推廣制造業企業“師帶徒”就業模式。 三、保障重點群體就業 (十二)全力促進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實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支持行動,有條件的地區可對到位于縣鄉中小微企業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定期公布畢業生去向指引,引導畢業生形成合理就業預期。鼓勵各用人單位通過公共就業信息平臺等公開發布招聘信息。 (十三)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增收。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創新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實施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引導外出人才返鄉、城市人才下鄉創業。實施縣域農民工市民化質量提升行動,推進家政服務職業化建設。加快打造“閩字號”勞務品牌,常態化開展脫貧人口穩就業預警監測,健全就業幫扶響應機制,防止因失業導致規模性返貧。 (十四)兜牢困難人員就業底線。加強對大齡、殘疾、較長時間失業等就業困難群體的幫扶,合理確定、動態調整就業困難人員認定標準。實施就業困難人員援助行動,健全實名數據庫,實現全員入庫、全維度畫像、市場化精準服務。統籌用好公益性崗位,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十五)統籌推進各類群體就業。推進退役軍人安置工作,提升退役軍人就業創業服務保障質量。完善殘疾人按比例就業、集中就業、自主就業促進機制,鼓勵和支持殘疾人輔助性就業。實施女性就業創業促進計劃,推進女性群體就業工作。探索普惠托育服務發展模式,構建生育友好的就業環境。加強老年人求職就業、技能培訓等服務。招用超過法定退休年齡勞動者的用人單位,要依法保障勞動者基本權益,支持用人單位按規定參加社會保險。鼓勵港、澳、臺及留學回國人員來閩就業創業,享受各項就業創業政策和服務。 (十六)鼓勵自主創業靈活就業。實施創業帶動就業計劃,鼓勵各地依法盤活國有閑置廠房、商鋪、空置樓宇、老舊園區等,為小微企業、創業者提供低成本場地、住宿、水電優惠等支持,對帶動就業能力強的創業主體,給予創業帶動就業補貼。搭建就業創業資源對接平臺,落實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政策,支持建設創業孵化基地、鄉村創業園項目,對帶動就業成效明顯的給予獎補。全面推進網約式零工平臺建設,合理布局零工驛站,以政府購買服務形式,推動從業人員意外傷害商業保險廣覆蓋。支持靈活就業,對就業困難人員、離校2年內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的,按照規定給予一定的社會保險補貼。按照國家部署,推進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工作。 四、提升就業公共服務水平 (十七)健全就業公共服務制度。強化常住地、就業地服務責任,推動就業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廣覆蓋、用人主體廣惠及、就業創業全貫通。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人力資源綜合開發體系,支持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社會組織等提供專業化就業創業服務。支持就業公共服務機構、高校等的就業服務從業者申報相關專業職稱,推動人力資源服務業創新發展、擴大服務供給。 (十八)提升基層就業公共服務能力。將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土空間相關規劃,均衡布局與服務人口相適應的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將基層就業公共服務融入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范疇,在鄉鎮(街道)履行職責事項清單中落實。打造“閩就業”品牌,建設標識統一、布局合理、服務規范、運行高效的就業公共服務網絡。 (十九)推行“數智”就業服務。加快建設全省統一的就業信息平臺,實行一體化實名制全流程閉環管理,推廣數字賦能、實地摸排、精準服務的模式,推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教育、稅務、市場監管等部門數據共享比對,強化人工智能輔助就業適配,打造“數智”就業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場景,為政策實施、科學決策、精準服務提供有力支撐。 五、切實保障勞動者就業權益 (二十)保障平等就業。堅決破除影響勞動力、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同步推進戶籍、用人、檔案等服務改革,消除地域、身份、性別、年齡等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暢通社會流動渠道。健全就業歧視救濟機制,依法納入勞動保障監察范圍,建立就業歧視典型案例聯合發布機制。完善民事支持起訴機制,穩妥開展公益訴訟檢察工作。 (二十一)促進勞動報酬合理增長。健全勞動、知識、技術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探索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等模式,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和科研人員收入。加強對企業工資收入分配的宏觀指導,完善國有企業內部工資分配管理,推動薪酬分配向關鍵崗位、生產一線崗位和緊缺急需的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傾斜。 (二十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完善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加強勞動人事爭議預防化解,逐步推廣應用電子勞動合同,推動企業依法保障勞動者取得勞動報酬、休息休假、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等合法權益。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隊伍建設,統籌工作力量,確保事有人管、責有人負。強化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健全根治欠薪全鏈條防控體系,常態長效治理欠薪問題。持續整治人力資源市場秩序,有效治理違法裁員、求職陷阱等亂象。 (二十三)持續提高社會保障覆蓋面。實施社會保險高質量參保行動,推動用人單位及職工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會保障制度,落實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規定,推行社會保險規劃服務,推動失業保險、工傷保險、住房公積金向職業勞動者廣覆蓋。完善就業與失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聯動機制,按規定兌現失業保險待遇。落實低保漸退期限、就業成本扣減等規定。 六、積極構建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工作格局 (二十四)加強黨對就業工作的領導。堅持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工作的各領域全過程。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要樹立和踐行造福人民的政績觀,將就業工作作為市縣黨政、各公辦高校領導班子績效考核重要內容,按有關規定開展就業工作表彰。 (二十五)強化就業工作支撐保障。合理安排就業補助資金,統籌用好失業保險基金、各類產業引導基金等促進就業。建立健全政府購買就業公共服務制度。拓展就業領域國際交流合作平臺,優化國際人才就業環境。加強就業理論研究,建設咨詢智庫。 (二十六)開展高質量充分就業評價。在促進就業目標責任制考核工作中,結合區域人口、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科學設計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核心要素和評價標準,構建高質量充分就業評價體系。 (二十七)防范化解就業領域重大風險。建立健全高質量就業統計監測體系,完善規模性失業風險防范化解機制,有條件的地區可設立就業風險儲備金。積極應對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快速發展對就業的影響。加大宣傳力度,及時總結宣傳典型經驗和實施成效,加強輿論引導,推動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就業的良好氛圍。 |